村二十多里的微湖边上的周宅子村。
以前两家关系好的时候,舅老爷进城卖鱼虾,经常路过水洞村,给家里送些鱼虾蟹。有时候天晚上赶不上回去也会夜宿在何家。
次日一早,轮到刘氏做饭。刘氏和何小南一改往日一干活就烦躁的摔摔打打的惯例。顺顺当当做好早饭。
何小西知道他们心情愉悦的原因,冷眼看着。吃过饭不理会何小南和何小北得意的眼神。背着檫子(形状象簸箕带提把的容器,树枝编成,装草和粪用),拿着镰刀出门。
何小西要去村西的大河边上割草。
何家没有牲畜,平日不用割草。但前日陆友财二伯家借了毛驴给他们使唤。今日何小东又要去周舅老爷家串门,路途不近,何小西还想再借毛驴使使。
她想割些青草送给陆二伯家充作谢礼。
与人相交,有来有往才是长久之道。刘氏打的一手好算盘。却不知,只知道索取,不懂付出,谁也不是傻瓜,会让她长久盘剥。
走到村口,就遇到三五成群的人都跟何小西一样装备。还有一些小孩子你呼我叫的跑在前面。
他们是上学的孩子,每天要趁着上学之前的时间帮家里割一檫子草再去学校。
陆家的几个孩子也夹在其中。女孩们上来跟何小西打招呼。何小西认出是陆大伯和陆二伯家的几个孩子,还有陆友富的大女儿。
何小西知道陆家是以年龄来判定要不要干活,也就是以上学为界。上学了就开始干活。
水洞村和许多农村乡村一样,有些人家重男轻女的风气严重。陆家是其中没有重男轻女恶习的家庭之一。
前世何小东给妹妹订下陆家,除了因为陆家生活富裕之外,不重男轻女也是入选条件之一。
生孩子好比隔皮猜瓜,在孩子咕咕坠地之前谁也不知道出生的是个什么。好多女人因为生下女孩,受婆家磨搓。疼爱妹妹的何小东夫妇,看中陆家的这个大优点。
有时候就是这样,福祸总是相依的。因为陆家没有重男轻女的传统,培养出陆二妹这样一个脑袋里碧波荡漾的奇葩。
前世的何小西的命运,不知不觉间因为这些奇葩被扭转了。
何小西随着陆家的孩子一起往村西走去。那里有一道铁轨,铁轨下面是清泉河,河边的荒地里长着许多野草。这里是割草的好地方。
孩子们每天只要早晨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抽出一点时间,就可以割出家里牲畜要吃的草来。
大家分散开来,开始工作。何小西割了一抱青草往檫子里塞。旁边,另一个人也往她的檫子里放。
何小西第一反应是疑惑:这是她的檫子吧?仔细看看,是的。这人割草割晕头了,往她檫子里放?
抬头看过去,陆友财露出一口大白牙,正冲着她笑。
何小西强忍住才没有翻白眼。
难怪刚才在路上的时候,陆二伯家的一个小男孩说忘记带筐了,要回去拿。
当时她还想呢,那么小就这么丢三落四的,长大不能去当官。当官的话说不得把官印都丢了。原来是回去给陆友财通风报信去了。
何小西给陆家割草,结果还让陆家人出力割又出力给背回来,失去了原本的意义。何小西决定不再去割草了,以后想其他办法还人情吧。
而且,她没准备接受陆友财,就不要给人错觉。
回去的路上,陆友财背着何小西的檫子。何小西不好闲着,帮着他侄女抬着草筐。
半路遇上何小南和何凤英。真是冤家路窄,出门没看黄历。何小西不想起刺,可何小南两人想。
擦肩走过的时候,何凤英骂一句:“不要脸。”这是听了村里流言又见陆友财跟何小西一起。
何凤英不完全是被何小南怂恿着,替她出头。还因为有些人总是靠指责别人,来彰显自己是品行高洁的人。所以她总是时刻想着要给何小西点颜色瞧瞧。
此时的陆友财还没有乌龟大翻身,还不能入了何凤英的眼。何小西却不知道,只以为是陆友财招来的桃花债。嫌弃的扫了一眼陆友财。
陆友财正为这几日村里人因误会而引发的议论心虚着。被何小西一看之下,更心虚了。但他一个男子汉跟个毛丫头计较,惹人笑话。
用胳膊碰碰身旁的堂侄子陆启志,也就是去给他报信的那孩子。小声嘀咕一句:“这女人真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。”
陆启志正是招猫逗狗,唯恐天下不乱的年纪。闻言马上接上火力:“多管闲事多吃屁!”那个“屁”字,发声尤其重。
何小南二人不知道,站在陆友财旁边的何小西看得清楚。是他挑起对何小南他们的骂战。
真不知道,原来陆友财还是这么腹黑的一个人。
第四十一章自己人
陆家的其他小子们嗷嗷叫着骂何凤英她们:“狗嘴里吐不出象牙。”“狗拿耗子,多管闲事。”……。
女娃娃们也是表面娴静,有兄弟打头阵也跟着骂:“你们才不要脸。”
年纪小些的抓起地上的土,扬过去一阵尘雾。
何小西看看陆友财,暗想:陆友财你这样得罪你未来媳妇,不怕以后跪搓衣板吗?
陆友财被再看一眼,心都凉了。这是被记上了一笔,注定不能原谅了吗?心里对何凤英和何小南记恨上了。
何小西跟他们一起送了草。想想又去找屈伯娘。
去周宅子村得偷偷去,人突然从天而降才能打刘氏个措手不及。
而且到时候事发他们抽不出手去周宅子村报信。还得找个可靠的人去报信,接舅老爷来。
思来想去,只有求助陆家的人。
最好今天就能让陆家的人牵着毛驴送到渡口那,帮着遮掩。若是她牵着驴子从村里招摇而过。很快刘氏她们就能听到信,知道他们有后手。
要是有人能跟着提前去一趟,认认门儿就更好了。省得接人的时候出岔子。
何小西找到屈伯娘求助,屈氏没答应也没拒绝,而是让她去找陆友富。
不是屈氏推脱,而是陆家三房人家,上面年长的兄长们都被教育得中规中矩。是那种忠厚有余,能力欠缺的人。算盘珠子一样拨一拨动一动。埋头苦干是好样的,出门在外就露怯。
也是陆厚廉这个异数,让家长们心有余悸。对待晚辈的教导上严厉了一些。等发现问题的时候,一个个孩子已经成型,再怎么教都改不了了。
后头到陆友富的时候,家长改了教育方法。加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