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體

分卷阅读136

热门小说推荐

雨,漂得到处都是,把菜地、庄稼都烧了。”

大家七嘴八舌,有那犹豫的、有那贪财的、也有那死抱着一根筋的。

“问问青娃子,看他咋说。”

“咋没听见树青说话?”

“谁,柳树青在这里?在哪?在哪?”那妇人急切的张望。

“树青,快起来,别跪了,他们老板来了,商量该咋办吧。”马米莲叫着。柳树青双腿跪地,两手直撑,头低胸前,一动不动。米莲一拉,身子歪倒,脸已血青。

那妇人奔来,抱住冰凉的柳树青,大哭。

乡亲们也随之哭声震天。

2013年9月26日星期四第一稿完

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修改第二遍

2015年6月10日星期三修改第三遍

2016年1月21日星期四修改第五稿

2016年12月31日星期六改写第六稿

2019年2月15日春节后改写第七稿

作者有话要说:

三十年后的对话,

退耕还林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。

私营石油开采对陕北环境的又一次威胁。1994年到2002年陕北推行过联营开发石油的政策,仅延安、榆林两市就引进民间石油投资者1039家,打井4473口,形成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。 造成严重污染。

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。

人们还要坚持对环境美好的梦想。

第29章 后记 评论

后记和友人的评论

评论一:作品的自然生态背景

这部作品立意是非常现实主义的,以讲述自然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悲剧,来惊醒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。特别是作品选择黄土高原这一大环境在讲故事,有着特别的意义。

陕北的黄土是世界上最适于植被生长的土壤。这是专家研究认定的。世界上有广大的沙漠和戈壁,要改造它们变成绿洲比登天还难。可是陕北黄土不用,撂荒几年植被就可以郁郁葱葱。何况陕北‍­­‎​古‌‍­代‎​历史上确实是草树覆盖,见不到一点黄土的地方。

土壤是生命的源泉,陕北这样的土地实际是极适于植物生长的。首先一点是土层厚,世界任何地方没有陕北的土壤厚度大;再就是和其他任何地方的土质不一样,松软的黄土,既不粘、也不散,极适于植物生根发芽、成长抽穗。任何一块荒坡,只要撂上半年就会长出绿油油的植被,放上两年就茂密的郁郁葱葱。也不见得非要风调雨顺,有两场透雨就行了。

但是陕北的土地又极其脆弱,由于它松软、又都在坡地上,就极易流失。水土流失总是从土地的上层开始,上层土地一旦流失,就带去了大量的有机物质,留下的土地就成了贫瘠黄土,影响植被的生长。土地又多数是坡地,蓄不住水,缺水致使植被生长困难。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自然现象。因此就蔓延了特殊的农耕方式和农耕文化。

黄土高原又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中国社会发源地,华夏民族在此诞生,黄帝陵就在这片土地上。中华民族在此繁衍生息,需要这块土地供他们生活。最直接的就是在黄土坡上开荒种地,包括延安根据地的自力更生。新开的荒地,头一两年碰上风调雨顺,还能打下点粮食,两年以后庄稼吸收、洪水冲刷,地力逐渐衰退。这种黄土坡地不像平原地区,农民觉得根本就不值得精耕细作、浇水施肥,换块荒地再种就是了。实际上这种轮作方式在最初阶段还是一个很好的生产方式,一部分坡地耕种,一部分坡地撂荒,荒地多于耕地,撂荒时间长,足够植被茂盛成长,存蓄地力。前面说到黄土地极易植被生长,这也是在有充足时间生根长叶开花结果、再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反复前提之下才形成的。随着人口的增多,开那么一点荒地已经不够老婆(陕北叫婆姨)孩子裹腹的了,就要扩大荒地的开垦。这就形成了陕北地区长期落后特殊的耕作方式——“广种薄收”。延安根据地还要承载那么多的军队、学校、和机关,荒地就被无限制的扩大开垦,轮作的时间越来越短。恶性循环下去,广种薄收的农耕方式就无法改变,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很多年。

再加上这么多人口,生活做饭总要柴禾吧,能长柴禾的地方都在撂荒地上,连砍带伐,撂荒地就更不能形成完整的植被了。

再有,陕北山羊是有名的,每个村都有好几群羊,每群也有几十至上百只。陕北的山羊全部放养,陕北放羊叫“拦羊”,陕北放的多数是山羊,山羊吃东西几乎把长在黄土坡上的所有有机物全部啃光,不光是草,枯枝烂叶、树枝树皮、甚至草绳烂布,吃草更是连根带叶一起拔光,羊群过去寸草不生。你说这个黄土地能承载的起吗,黄土高原就真成了黄土高坡了。于是就造成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长期贫瘠,落后,苦难。

这就是这部作品的自然环境背景,作品非常深刻的描述了陕北自然环境逐渐恶劣的历史过程。

评论二:作者的梦

黄土高坡的形成完全是人类破坏造成的,那种‎­‍‌黄‍​­色­​‎的干圪梁梁并不是陕北自然地貌的本来特色。作品就给读者展示了在黄土高原的深处,有着赛过江南的好地方(比如过去的南泥湾,作品里面的锅塌沟),在偏僻的山村里还有胜过桃花源的美景。作者把这些美景怀揣进自己的梦想,憧憬黄土高坡由黄变绿的美梦成真,可是这梦想最后也遭到破坏,作品以呐喊痛哭的方式描述了这一悲剧过程。

这就是作品最核心的主题思想:让“黄土高坡”回归它本来的面貌,还原这样一个梦想!这就是“中国梦”,这就是“陕北梦”、是作品的梦。

评论三:作品的历史背景

陕北所处地域,历史上虽荒莽,却是历代兵祸之地:西夏东进横扫延州36寨,金元南下夺延州而开门户,李自成起事万千陕北饥民揭竿而起,康乾西进延州遂成前沿……范仲淹担负陕甘地区御敌抗夏的重任时,吟出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词《渔家傲》:“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”,生动的描述了陕北战事频仍的壮丽情景。

到近代抗日战争时期,延安成为八路军的根据地。

在战火连绵的历史长河之中,黄土高原上人口由无到有,由少增多,建村立屯,繁衍生息(作品中的冷庙沟就是因兵祸而诞生的)。百姓吃粮、政府养兵,因此就要开荒种地,打粮交税。黄土地适合植被生长,也就适合粮食生长。这是对新荒地而言(荒地遗落的腐殖质),对于不施肥浇水、广种薄收的耕种方式来说,种不了几年就打不下粮食了。早期的历史上陕北地广人稀,荒芜的黄土坡很多,因此任其撂荒轮作,甚至都来不及定为私产,就又撂

最近更新小说

最重要的小事